商家给顾客免费发鸡蛋,这是一种在中国非常普遍且经典的营销策略,它看似是“亏本买卖”,但实际上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商业逻辑和心理学原理。这不是“发福利”,而是一种高明的“投资”,目的是用极低的成本撬动巨大的商业回报。
以下是商家免费发鸡蛋背后的几个核心原因:
吸引客流,制造人气 (最直接的目的)
这是最显而易见的原因,在商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,如何让顾客走进你的店是第一步。
- “鸡蛋效应”:免费鸡蛋就像一个强大的“诱饵”,对于价格敏感的群体(尤其是中老年人)这几乎是无法抗拒的诱惑,人们会为了“免费”的东西而来,即使他们本来没有购物计划。
- 营造繁荣景象:当门口排起长队领取鸡蛋时,路过的人会认为这家店生意很好、产品很受欢迎,从而产生从众心理,也更愿意进店一探究竟,这种“人气”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广告。
精准锁定目标客户
不同类型的商家发鸡蛋,目的也不同,这本身就是一种客户筛选。
- 社区超市/生鲜店:主要目标是吸引周边的居民,尤其是家庭主妇和退休老人,通过这种方式,可以牢牢抓住社区的“基本盘”客户,培养他们的消费习惯。
- 新开的店铺/商场:目的是快速“破冰”,让周边居民知道“我开业了”,并尝试性地进店消费,完成第一次消费体验。
- 银行/理财公司:这是最经典的案例,他们发鸡蛋,目的不是让你存钱,而是吸引你进店,一旦你坐下来,理财经理就有机会向你推销理财产品、保险或基金,这里的鸡蛋是“入场券”,成本与潜在的高额佣金相比微不足道。
- 房地产中介/售楼处:通过鸡蛋吸引人气,让楼盘看起来很受欢迎,同时为销售人员创造与潜在客户接触、交流的机会。
降低顾客决策门槛,促进首次消费
顾客进店后,商家的目标就变成了如何让他们买东西。
- “登门槛效应” (Foot-in-the-door Technique):心理学上有一个经典效应,即一旦你接受了对方一个小小的请求(比如进店领一个鸡蛋),你接下来答应对方更大请求(比如买一瓶酱油、一盒牛奶)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,顾客既然都进来了,顺手买点东西的概率很高。
- 试探消费意愿:对于商家来说,通过观察哪些人来领鸡蛋、进店后看了什么、买了什么,可以收集到宝贵的市场信息,了解周边顾客的消费偏好。
建立客户关系,培养忠诚度
这个策略尤其适用于社区商家。
- 人情味的体现:定期或固定时间发鸡蛋,会让商家和顾客之间建立起一种“人情味”的联系,而不仅仅是冷冰冰的买卖关系,顾客会觉得“这家店老板不错,记得我们”,从而产生好感。
- 培养消费习惯:当顾客习惯了每周来你家店领鸡蛋时,他们很可能会顺便购买本周所需的日用品,久而久之,这家店就成了他们的“默认选择”。
宣传新产品或新业务
商家可以利用发鸡蛋的时机,进行新业务的推广。
- “新品试吃+鸡蛋”组合:比如一家超市新上架了一款酸奶,可以在发鸡蛋的同时,给顾客一小杯酸奶试喝,这样既用鸡蛋吸引了人流,又用试喝推广了新产品,一举两得。
- 派发传单/优惠券:在发鸡蛋的同时,递上一张新店开张、打折促销或者新业务的宣传单,精准地将信息传递给潜在客户。
清理临期或库存商品 (较少见,但存在)
在某些情况下,这也是一种变相的清库存手段。
- 捆绑销售:商家可能会规定,领取鸡蛋需要“消费满XX元”,或者“购买指定商品(通常是临期或库存积压的商品)才能送鸡蛋”,这样就把鸡蛋的营销成本巧妙地转嫁了出去,同时解决了库存问题。
商家免费发鸡蛋,本质上是一种低成本、高效率的营销杠杆,它利用了人们“爱占小便宜”的心理,以一个鸡蛋作为“钩子”,实现了以下商业目标:
- 引流:把人吸引到店里来。
- 转化:把进店的人转化为消费者。
- 获客:获取潜在客户的联系方式和信息。
- 品牌:在社区建立良好的人气和口碑。
当你下次看到商家在发鸡蛋时,可以想一想:他们真正想从我这里得到的是什么?你可能会发现,这小小的鸡蛋背后,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商业博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