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虎式E (Tiger I, Pz.Kpfw. VI Ausf. E):是第一款量产的虎式坦克,以其坚固的装甲和威力惊人的88mm主炮闻名,但同时也以极其复杂、不可靠且生产成本高昂而著称。
- 虎式H (Tiger II, Königstiger / “虎王”):是第二款量产的虎式坦克,可以看作是虎式E的“终极进化版”,它装备了更强大的主炮和更厚的正面装甲,但重量也急剧增加,机械可靠性问题更加突出。
下面我们从几个核心方面进行详细的对比:
核心区别对比表
特征 | 虎式E (Tiger I) | 虎式H (Tiger II / 虎王) |
---|---|---|
官方型号 | Panzerkampfwagen VI Ausf. E | Panzerkampfwagen Ausf. B |
通用昵称 | Tiger I, 虎式I | Tiger II, Königstiger (虎王), 虎式II |
服役时间 | 1942年8月 - 1944年8月 | 1944年1月 - 1945年4月 |
主炮 | 8 cm Kw.K 36 L/56 | 8 cm Kw.K 43 L/71 |
炮弹类型 | 穿甲弹、高爆弹 | 穿甲弹、高爆弹 |
正面装甲 | 100 mm (倾斜角度很小) | 150 mm (呈巨大倾斜角度) |
车体装甲 | 轧制均质装甲 | 轧制均质装甲,但更厚 |
发动机 | 迈巴赫 HL 230 P45 V-12 (700马力) | 迈巴赫 HL 230 P45 V-12 (700马力) (与虎式E相同) |
战斗全重 | 约 57 吨 | 约 68-69 吨 |
悬挂系统 | 交错式重叠负重轮 (每侧8个) | 一体式双扭杆悬挂 (每侧9个) |
最高时速 | 公路 38 km/h | 公路 35 km/h |
最大行程 | 公路 195 km | 公路 170 km |
生产数量 | 约 1,347 辆 | 约 492 辆 |
详细区别解析
主炮:火力代差
这是两者最核心的区别。
- 虎式E (8.8 cm Kw.K 36 L/56):
- 炮管长度:56倍径(56倍于口径),即炮管长4.928米。
- 性能:这是一门非常优秀的火炮,在1942年服役时拥有无与伦比的穿甲能力,可以在2000米距离上轻易击穿当时盟军任何坦克的装甲,它奠定了“虎式”的威名。
- 虎式H (8.8 cm Kw.K 43 L/71):
- 炮管长度:71倍径,即炮管长6.248米,炮管更长、更粗。
- 性能:这是二战期间德军最强大的坦克炮之一,它使用的长杆穿甲弹初速更高,穿甲能力远超虎式E的Kw.K 36,在同样距离下,虎式H可以击穿虎式E的正面装甲,而虎式E则很难做到,这门炮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对抗苏联的IS-2和美国的M26潘兴等重型坦克。
在火力上,虎式H拥有压倒性优势,是真正的“坦克杀手”。
装甲:防御力的提升
- 虎式E:车体和炮塔正面为100mm垂直装甲,虽然厚度惊人,但由于是垂直布置,在面对倾斜来袭的炮弹时,等效防护力不如倾斜装甲。
- 虎式H:车体和炮塔正面装甲厚度暴增到150mm,并且采用了巨大的倾斜角度(特别是著名的“猪鼻”车体前部),这种设计极大地提高了装甲的等效防护力,使其正面的防御力达到了恐怖的水平,几乎无法被盟军任何坦克在常规交战距离上正面击穿。
虎式H的正面防护是“二战最强”级别的,远超虎式E。
机动性与悬挂:可靠性的噩梦
这是两者最有趣的对比点,也是虎式H最大的弱点。
- 发动机:两者竟然用的是同一款发动机! 都是迈巴赫HL 230 P45 V12,700马力。
- 重量:虎式H比虎式E重了超过10吨(从57吨猛增到69吨)。
- 结果:将相同的发动机用于重得多的车体,导致虎式H的功率重量比远低于虎式E,这使得它的机动性、加速性和越野能力都非常糟糕。
- 悬挂系统:
- 虎式E:使用复杂的交错式重叠负重轮,这种悬挂能提供较好的越野平稳性,但缺点是维修极其困难,外侧的轮胎损坏后,内侧的轮胎几乎无法更换,泥沙也容易卡在轮子之间。
- 虎式H:改用了相对简单的一体式双扭杆悬挂,每侧9个负重轮,这虽然简化了维护,但为了承载巨大的重量,悬挂行程很短,乘坐舒适性极差,越野时颠簸剧烈,进一步影响了机械可靠性。
虎式H虽然更重、装甲更厚,但机动性更差,并且由于“小马拉大车”,其机械故障率(如发动机过热、传动系统损坏)甚至比虎式E还要高,是乘员组的噩梦。
外观:最直观的区别
这是最容易区分两者的方法:
- 虎式E:标志性的交错式负重轮是其最醒目的特征,炮塔形状相对“圆润”。
- 虎式H:拥有巨大的、倾斜角度极高的“前船型”车体(俗称“猪鼻”),以及一个硕大、呈六边形的保时捷炮塔(早期)或亨舍尔炮塔(后期),其车高也比虎式E高出不少,轮廓非常庞大。
(左:虎式E,右:虎式H)
虎式E (Tiger I) | 虎式H (Tiger II / 虎王) | |
---|---|---|
定位 | “战争初期的装甲霸主” | “技术上的终极形态,但脱离现实的巨兽” |
优点 | 强大的88mm L/56主炮,足以傲视群雄。 坚固的100mm正面装甲。 相对虎式H机动性稍好。 |
拥有二战最强的坦克炮之一——88mm L/71。 拥有二战最强的正面装甲之一——150mm倾斜装甲。 火力和防护达到顶峰。 |
缺点 | 设计复杂,可靠性差,维修困难。 生产成本极高,速度慢。 到1944年,其火力和装甲已不足以应对新式盟军坦克。 |
极差的机动性和机械可靠性。 重量过大,导致桥梁无法通行,燃油消耗巨大。 生产数量极少,对战争局势影响有限。 目标太大,容易被空中攻击发现。 |
虎式E和虎式H是德国工业在战争不同阶段的产物,虎式E是开创者,用强大的实力震撼了世界;而虎式H则是集大成者,将火力和防护推向了极致,但同时也被自身的重量和不可靠性所拖累,成为了战争末期一个昂贵而悲壮的象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