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目录一览:
- 〖A〗、别上当!警惕这些疫情诈骗套路
- 〖B〗、10个人中9个上当,这些骗局防不胜防!
- 〖C〗、疫情期间骗子骗取身份信息
别上当!警惕这些疫情诈骗套路
冒充疫情防控中心或卫健委工作人员诈骗 诈骗分子会伪装成“疫情防控中心”或“卫健委”的工作人员,通过电话、短信或社交媒体等方式联系受害者,谎称进行线上排查。他们通常会要求受害者提供联系方式、身份证号码及验证码等敏感信息,这些信息一旦泄露,诈骗分子就能盗取受害者银行卡内的资金。
诈骗手法:骗子冒充疾控中心等权威部门,发送包含钓鱼链接的短信,声称是防疫提示,要求点击链接填写个人信息,包括银行账户等敏感信息。这些链接往往伪装成核酸取样通知或亲密接触者调查,诱导受害者上当受骗。防范措施:对于任何要求点击链接填写个人信息的短信,应保持高度警惕。
以卖“防疫药品”为幌子行骗 不法分子还会假冒政府部门或医院相关部门,给受害人打电话推销假冒的防疫情药品。他们通常会声称这些药品具有神奇的疗效,可以治愈或预防新冠病毒感染。此外,他们还可能诱导受害人点击钓鱼链接,进而获取受害人的银行账户、密码或验证码等个人信息实施盗用。
虚假预约疫苗接种短信诈骗 骗局:不法分子冒充疾控中心发送假的新冠疫苗信息,引诱群众点击含木马网址的虚假链接,套取个人信息,以伺机实施诈骗。普华商学院提醒:收到含有不明链接的手机短信,请千万不要随意点击。这些链接可能含有木马病毒,会窃取您的个人信息,进而造成财产损失。
10个人中9个上当,这些骗局防不胜防!
领导冒充诈骗:黄女士的案例是典型的领导冒充诈骗。诈骗分子通过伪装成公司领导或高管,利用社交软件添加受害者好友,并拉入群聊。在获取受害者信任后,以各种理由要求受害者转账或提供私人账户信息,从而达到诈骗目的。此类诈骗往往利用受害者对领导的敬畏心理,以及在职场中的谨慎态度,使得受害者难以察觉异常。
超市中存在一些容易让人“中招”的“新骗局”。 价格误导:部分商品看似促销价很诱人,但仔细看可能是小规格产品的价格,大规格原价售卖,消费者不留意就会以为捡到便宜而多花钱。 赠品陷阱:宣传购买商品有赠品,可赠品质量差,甚至可能是临期商品。
价格标签欺诈:骗局描述:超市有时会在商品上贴上多个价格标签,或者故意将价格标签放置得模糊不清,以便在结账时以高价出售。防范措施:购物前仔细检查商品的价格标签,确保价格清晰且只有一个标签。结账时再次核对小票上的价格与商品是否一致。
手机碰瓷要小心。因为人人都使用智能手机,看新闻、资讯也比较方便,有些人就会边走边看。这样就给了犯罪分子可趁之机,有些犯罪分子会故意撞上看手机的人碰瓷,故意把坏的手机扔地上,说是被撞到碰坏的。这时候如果私了,就是中计了,一定要报警处理。假装售票的工作人员。
疫情期间骗子骗取身份信息
疫情期间骗子骗取身份信息1 目前主要出现了以下涉及疫情的新骗局:伪装成“疫情防控人员”进行线上排查,要求你提供相关个人信息、行程、核酸记录及“验证码”,骗取你的银行资金。提醒,防疫工作人员不会收集你的银行账号、密码、验证码等信息,如果你碰到这样的情况一定要小心。
案例描述:骗子通常会冒充疾控中心或防控办的工作人员,打电话告知受害者是某阳性病例的密切接触者,需要进行隔离。接着,骗子会要求受害者配合活动轨迹排查,并在此过程中套取个人信息。如果受害者表示疑惑,骗子还会利用“涉嫌犯罪”等理由向受害者施压,进一步骗取信任。
诈骗手法:欺诈者以“快递被检测为阳性,无法送达”为由,要求受害者扫描二维码或下载应用程序填写快递支付信息。通过这一手段,骗取受害者的身份信息、银行账号、短信验证码等敏感信息,进而骗取钱财。防范措施:对于任何涉及快递的诈骗信息,应保持警惕。
这是一起典型的利用新冠疫情进行诈骗的案例。在此类诈骗中,骗子会冒充防疫工作人员或相关机构,以疫情相关的事由(如行程异常、核酸检测异常等)为借口,诱导受害者填写个人信息,特别是银行卡信息,从而实施诈骗。
核酸检测预约:骗子冒充公安机关或疾控中心工作人员,要求提供核酸检测结果,进而实施诈骗。 冒充流行病学调查员:骗子冒充调查员,添加好友,拉入群聊,要求刷单或询问敏感信息,索要验证码,导致财产损失。 涉疫物资销售:骗子发布虚假信息,代购医用口罩、销售防疫药品等,骗取财物。
防范“退改签”诈骗 诈骗手法:诈骗分子通过发送短信,以“航班因控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已被取消,办理退改签可获赔偿”为由,诱导受害人拨打短信中的电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