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!答案需要从两个层面来理解:职业层面和特定人物层面。
从“职业”层面看:非遗研究员是真实存在的职业
是的,非遗研究员是一个真实存在且有明确职责的专业岗位。
“非遗”是“非物质文化遗产”的简称,随着全球和各国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日益重视,这个领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非常专业和成熟的学科体系,非遗研究员就是这个体系中的核心力量之一。
他们的主要工作职责包括:
- 田野调查与研究: 深入社区、乡村,去寻找、记录和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,比如口头传说、传统音乐、手工艺技艺、民俗活动等,这是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工作。
- 资料整理与数字化: 将调查收集到的文字、音频、视频、图片等资料进行系统整理、分类、归档,并建立数据库,进行数字化保护。
- 理论分析与学术研究: 对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、文化内涵、传承脉络、流变规律等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,撰写研究报告、学术论文和专著。
- 保护规划与政策建议: 基于研究结果,为政府制定非遗保护政策、规划保护措施提供专业的学术支持和建议。
- 项目申报与评审: 参与国家级、省级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申报、评审和论证工作。
- 传承人与社区支持: 研究如何更好地支持非遗传承人,帮助他们开展传习活动,并探讨非遗在当代社区生活中的活态传承方式。
- 公众教育与传播: 通过展览、讲座、出版物、新媒体等多种形式,向公众普及非遗知识,提高社会对非遗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。
在哪里可以找到他们? 非遗研究员通常在以下机构工作:
- 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/中心站(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、各省市的非遗保护中心)
-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相关院系(如文学院、历史学院、艺术学院、社会学系等)
- 博物馆、文化馆、美术馆等文化机构
- 国际组织(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)
如果你说“非遗研究员”这个职业,那它不仅存在,而且是一个非常重要且专业的职业。
从“特定人物”层面看:谁是“非遗研究员”?
“非遗研究员”是一个职称或岗位名称,而不是一个特指的、家喻户晓的个人。
这就像我们说“大学教授”或“主治医师”一样,有很多很多人都在从事这个职业,他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,专注于不同的非遗领域(比如有人研究古琴,有人研究剪纸,有人研究地方戏曲)。
在非遗领域,确实有一些非常知名的学者和专家,他们可以被看作是这个领域的“领军人物”或“代表性人物”,他们中的很多人本身就拥有“非遗研究员”的职称。
这里列举几位中国非遗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(他们只是众多优秀专家中的几位):
- 王文章:原文化部副部长,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,长期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领导工作,是中国非遗保护事业的关键推动者之一,他主编的《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》是该领域的经典教材。
- 乌丙安:著名民俗学家,辽宁大学教授,他是中国最早从事民俗学和非遗研究的学者之一,为中国非遗名录体系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,被誉为“中国非遗保护的先行者”。
- 刘魁立:著名民俗学家,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,他在民俗学基础理论和方法论上有很深的造诣,对国际国内的非遗保护都有深刻见解。
- 陈岸瑛: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教授,他在传统工艺的当代转化、非遗与设计结合等领域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和实践。
- 职业存在: “非遗研究员”是一个真实、专业且重要的职业岗位。
- 非特定个人: 它不是一个特指的人名,而是一个职称。
- 领域内有专家: 在这个领域内,有许多像王文章、乌丙安这样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,他们是这个领域的宝贵财富,推动了整个事业的发展。
当你再听到“非遗研究员”这个词时,你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群在默默守护我们文化根脉的专业人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