圆明园:万园之园的辉煌与悲歌
圆明园,曾被誉为“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”和“万园之园”,是清代皇家园林的巅峰之作,它不仅是一座园林,更是一座集中国历代园林艺术之大成的博物馆,一个承载着中华文明与民族记忆的文化符号,它的命运却充满了辉煌与悲剧,至今仍令人扼腕叹息。
基本资料
- 地理位置: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,紧邻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。
- 建造时期: 始建于康熙末年(约1709年),历经雍正、乾隆、嘉庆、道光、咸丰五代皇帝,耗时约150年不断扩建和完善。
- 占地面积: 极盛时占地约350公顷,比颐和园(约290公顷)还要大,水面面积约140公顷。
- 建筑规模: 由圆明园、长春园、绮春园(后改名万春园)三园组成,常统称“圆明三园”,还有许多附属的小园(如“园中之园”),总计有百余处景观。
- 核心价值:
- 建筑艺术: 集中式园林的精华,融汇了江南园林的秀丽与北方建筑的宏伟。
- 文化宝库: 收藏了无数珍宝、典籍、字画、艺术品,堪称一座皇家博物馆。
- 中西合璧: 长春园北部首次引入了欧洲巴洛克式的“西洋楼”景区,是中国园林史上一次伟大的创新。
辉煌历史
始建与扩建(康熙至乾隆时期)
- 康熙时期: 1709年,康熙帝将此园赐给其四子胤禛(即后来的雍正帝),并亲题“圆明园”匾额。“圆明”二字,源于雍正帝自释“圆而入神,君子之时中;明而普照,达人之睿智”,寓意其品德与智慧。
- 雍正时期: 雍正帝即位后,大规模扩建圆明园,将其作为理政和居住的主要场所,他亲自规划,引玉泉山之水注入园中,形成了“水景园”的基本格局。
- 乾隆时期: 这是圆明园的鼎盛时期,乾隆帝在位60年,对圆明园进行了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增建和修缮,并将江南地区的著名园林景观(如“曲院风荷”、“三潭印月”等)的意境和建筑风格“移天缩地”般地仿建在园中,他下令在长春园北部建造了由传教士郎世宁、蒋友仁等人设计的“西洋楼”景区,包括谐奇趣、海晏堂、远瀛观等建筑群,展现了清代统治者对西方文化的好奇与包容。
至此,圆明园成为一座集中国古典园林之大成,并融合西方建筑风格的旷世杰作,它不仅是皇帝的离宫别苑,更是紫禁城之外的第二政治中心。
功能与地位
圆明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:
- 政治中心: 皇帝在此处理朝政,召见大臣,接见外国使节。
- 皇家生活: 是皇帝、后妃们居住、游憩、祭祀、娱乐的场所。
- 文化殿堂: 园内建有文源阁(仿宁波天一阁,是著名的皇家藏书楼),收藏了《四库全书》等大量珍贵典籍。
- 艺术宝库: 收藏了历代书画、陶瓷、玉器、青铜器等无数稀世珍宝。
“圆明三园”与“园中之园”
- 圆明园(主园): 是三园中最大、最重要的一园,以“正大光明”、“九州清晏”等宫殿区为核心,象征着皇权的稳固和国家的统一。
- 长春园: 位于东边,以水景为主,著名的西洋楼就坐落于此。
- 绮春园(万春园): 位于南边,是嘉庆、道光时期修建的,风格相对朴素。
园内还有许多著名的“园中之园”,如仿杭州西湖景致的“平湖秋月”,仿苏州园林的“狮子林”,以及象征读书之乐的“濬溪乐处”等,每一处都有其独特的意境和历史故事。
悲剧与毁灭
战火浩劫(第二次鸦片战争)
- 背景: 19世纪中叶,英法等国为打开中国市场,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,1860年,英法联军攻陷北京。
- 洗劫: 10月6日,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,面对园中堆积如山的金银财宝和精美绝伦的艺术品,士兵们陷入了疯狂,他们大肆抢掠,将能拿走的财物洗劫一空,拿不走的便当场砸毁,据记载,联军为了分赃,连续多日日夜不休。
- 焚毁: 为了迫使清政府屈服,英国公使额尔金以“清政府虐待战俘”为借口,悍然下令烧毁圆明园,10月7日至19日,大火连烧三天三夜,熊熊烈火将这座凝聚了一个多世纪心血的园林杰作化为一片焦土。
后续破坏
- 同治年间复建: 火灾后,同治帝曾试图修复圆明园,但因国库空虚、民怨沸腾以及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而作罢,只进行了一些零星维修。
- 军阀与民国时期的破坏: 辛亥革命后,圆明园失去了皇家保护,成为无人管理的废墟,军阀、官僚、地痞纷纷拆取园中的石料、木材,导致遗址进一步遭到毁灭性的破坏,西洋楼的精美石雕被运走,用于修建私人宅邸或公共建筑(如北京大学、燕京大学、北京图书馆等)。
今日圆明园
圆明园遗址公园
1988年,圆明园遗址公园正式对外开放,如今的圆明园,已不再是当年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,而是一片记录着历史伤痕的遗址。
- 核心景观:
- 西洋楼遗址: 这是圆明园最具标志性的景观,残缺的石柱、石雕在蓝天白云下矗立,被称为“断壁残垣”,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屈辱的历史,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。
- 福海: 最大的水面,如今仍是公园的核心,夏季可泛舟,冬季可滑冰。
- 其他遗址: 如大水法遗址、远瀛观遗址等,都保留了历史的原貌。
文化与象征意义
- 民族记忆: 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页惨痛记忆,它象征着“落后就要挨打”的深刻教训,时刻提醒着国人勿忘国耻、振兴中华。
- 世界文化遗产: 1987年,圆明园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它不仅是中国的,也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,其悲剧性使其具有了全球性的警示意义。
- 历史反思: 圆明园的兴衰史,也反映了中国从封建王朝的鼎盛,到闭关锁国、落后挨打,再到如今重新崛起的曲折历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