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匮肾气丸的发明者,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——张仲景。
我们需要更精确地理解“发明”这个词,张仲景并非凭空创造了这个方子,而是他在其医学巨著《金匮要略》中,根据当时的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,首次将其系统地记录下来,并明确指出了其主治病症和配伍原则,我们通常称张仲景为金匮肾气丸的创制者或奠基人。
详细说明:
创制者:张仲景
- 时代背景:张仲景(约公元150年—219年),生活在东汉末年,当时战乱频繁,瘟疫流行,百姓“死亡者,三分有二”,“伤寒十居其七”,这促使他发奋学医,并最终著成《伤寒杂病论》。
- 著作来源:《金匮肾气丸》这个方子,记载在张仲景的《伤寒杂病论》的姐妹篇——《金匮要略》的“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”和“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”等篇章中。
- 原始方名:在《金匮要略》中,这个方子并不叫“金匮肾气丸”,而是被称为“肾气丸”,因为这本书是宋代校正医书局校订刊行时,才被冠以“金匮”之名,所以后人为了尊崇张仲景的著作,便称之为“金匮肾气丸”。
原方与后世演变的区别
非常重要的一点是:我们现在药店出售的金匮肾气丸,与张仲景原始的“肾气丸”在药物组成上已经有了很大变化。
-
张仲景的原始“肾气丸”:
- 组成:干地黄、山药、山茱萸、泽泻、茯苓、牡丹皮、桂枝、附子。
- 核心思想:这个方子的核心是“微微生火,即生肾气”,它使用的是少量桂枝和附子(温阳药),意在微微鼓舞肾中阳气,而不是大补大热,它的配伍精妙,滋阴药(地黄、山茱萸)与温阳药(桂枝、附子)并用,阴阳并补,但以滋阴为主,微微生阳,故名“肾气丸”,它主要用于治疗肾气不足引起的腰痛、少腹拘急、小便不利、痰饮、消渴、脚气等多种病症。
-
后世演变的“金匮肾气丸”:
- 关键变化:到了宋代,医家钱乙在治疗小儿“五迟”(立迟、行迟、发迟、齿迟、语迟)等肾虚疾病时,觉得张仲景的肾气丸中附子和桂枝过于温燥,不适合小儿稚阴稚阳的体质,他将原方中的桂枝和附子去掉,增加了熟地黄,并创立了著名的“六味地黄丸”。
- 现代的金匮肾气丸:现代临床上使用的“金匮肾气丸”,实际上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,重新加回了桂枝和附子而成,它的全名有时也叫“附桂八味丸”(由六味地黄丸加附子、桂枝而成)。
- 功效侧重:现代的金匮肾气丸,温补肾阳的作用比张仲景原方更强,更常用于治疗肾阳不足导致的畏寒怕冷、腰膝酸软冷痛、小便清长、水肿、阳痿等明显的阳虚症状。
- 发明者/创制者:张仲景,他在东汉时期于《金匮要略》中首次系统记载了“肾气丸”这一方剂。
- 原始方剂:张仲景的“肾气丸”是阴阳并补、微微生阳的方子。
- 现代方剂:我们今天所说的“金匮肾气丸”,是在宋代钱乙的“六味地黄丸”基础上加回桂枝和附子演变而来的,其温补肾阳的功效更强。
回答“金匮肾气丸是谁发明的?”最准确的答案是:由东汉张仲景创制,并在后世不断发展演变而成。 张仲景是其无可争议的源头和奠基人。